年过花甲的李老伯因“心肌梗死”发作住进了医院。他听别人说,这种病是于“心肌缺血”引起的,于是坚持要医生给他输血。
年近半百的张阿姨因急性胃肠炎住院,她感觉全身无力,听说输血可以增强体力,也要求医生给她输血......
临床上医生常常会碰到不需要却坚持要输血的病人。
输血,作为一种有效的医疗手段,在临床治疗中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输血疗法的诞生,大大降低了由于失血过多引起的死亡率,改善了病人的健康状况,延长了病人的生命。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把血液看得非常神秘,更有人产生“血液是补品”、“损失一滴血吃二十只老母鸡都补不回来”的错误认识。其实,输血并非多多益善,可以引起不良反应,甚至是严重的输血传染病。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无法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由于人类的血型抗原非常复杂,估计高达10亿亿(1017)种,世界上除了同卵双生的个体外,几乎没有任何两个人的血型完全相同。因而输血产生的免疫反应在输血治疗中非常高发,据国外文献报道,输血反应发生率为2%-10%。
其中最常见的发热反应,在输全血或成分血时,或输血1-2小时内体温上升1℃以上,并以发热、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输血反应为发热反应,多数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
过敏反应是另一种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单纯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出现呼吸障碍、休克等表现。主要由免疫抗体引起,也可见于过敏性体质病人。
在输血治疗中,由于抗组胺药及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联合应用,上述输血不良反应常常被掩盖,临床中观察到的可能是更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是一种严重的输血反应,分为急性和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由ABO血型不合引起,严重者可引起休克甚至死亡。
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于反复输血或多次妊娠,使受血者产生相应的抗体,再次输血时引起回忆反应造成的溶血。因此,输血次数越多,再次输血时寻找相合的血液就越困难。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危及生命的输血不良反应之一。该病起病急,无特效治疗办法,死亡率极高,是一种免疫反应异常的全身性疾病。
此外,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后紫癜、血小板输注无效、循环超负荷等多种输血不良反应,也是输血治疗中不可回避的难题。
尽管随着人们自愿无偿献血的观念增强、新的更高效的病原体检测技术的推广,输血的安全性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病原体感染存在“窗口期”,一些已知的血液传播病原体还不能完全被检出,同时新的血液传播病原体也不断被发现,血液的输注仍无法达到“零风险”。
目前我国对血液传播病原体的检测项目仅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和梅毒螺旋体,其它已知可能经血液传播的病原体,如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弓形虫、巨细胞病毒、疟原虫等,并未列入检测项目,一旦发生,后果也非常严重。
在临床上,几乎各个学科都离不开输血。适当、正确的输血不仅保证临床诊疗的顺利进行,也可使不少生命垂危的病人起死回生。
然而,任何医疗救治都是“双刃剑”,输血也存在潜在风险,它可能引发各种不良反应,甚至是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也可能一起输血传染病,甚至是人们谈及变色的“艾滋病”。
鉴于此,临床输血应遵循以下原则:能不输血则不输血、能少输血则不多输,如确有输血指征,尽可能开展成分输血,不输或少输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