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无偿献血的街头采血点特意安排人流密度大的闹市当中,因为熙熙攘攘地人群能给广州血液中心血库带来七成的捐献量。采血点的周围、穿着橙马甲的工作人员容易引起人注意,跟安保人员一样,他们常常被当成问路对象,但他们的任务更艰巨——向路人宣传献血,鼓励路人献血救人。
广州市目前的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有3000人左右,成员来自广州市各个岗位的在职人员、退休人士和大专院校的学生们。他们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无偿地服务于广州的献血工作,除了出血还出力,搭建沟通桥梁,让忙碌的市民停下脚步听听等待血液救助病人的声音。
【负面消息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用血】
“每年年度用血量超过1亿毫升,并且每年以大约以5%的速度递增长;而十年来,一直保持着临床医疗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需要的采集量很大,满足这一需求,单纯地靠市民自主到采血点献血是难以满足的。我们需要发动更多的市民前来捐献。”
广州市血液中心主任付涌水表示,这就是2007年12月份成立广州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的初衷。他们志愿加入并无偿服务,除了无偿献血,也通过自身的影响向身边的人加入或者了解无偿献血队伍。
作为广州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名资深队员,队长吴言东表示,最担心的就是关于献血的负面消息。“每当负面消息一出来并发酵,采血量就会急剧下降,队员们之前在宣传方面所付出努力有基本归零。又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纠正大家的误解。”当志愿者这么多年,吴言东及队友希望的就是社会对无偿献血有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很多时候是在做辟谣的工作。”吴言东经历过“郭美美”等事件的影响,他们亲眼目睹了多次负面消息导致广州献血进入寒冬,导致血库紧张。他表示,“无偿献血需要更多的社会正能量,负面消息直接影响病人用血。血液中心只是采血和供血、无盈利目的的公益性机构,需要全民认知,宣传工作任重道远。”
【每位问路的人都能够走进采血屋】
广州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的工作不只是派传单那么简单,服务队的成员设下努力方向是让市民对献血有正确的认识和加入献血队伍的行列。
高二的学生林艾锜,目前服务队里年纪较小的志愿者之一。去年在学校一场无偿献血的成人礼上,师兄师姐无偿献血的举动给林艾锜一种促动,“本身还没满18周岁,不符合献血法得规定献血,我可以先用另外一种方式去做贡献。”每周六,林艾锜准时出现在服务驿站,一站就是5个小时。
然而,志愿者宣传服务工作并没有林艾锜想象中容易,“我经常被认为是兼职派传单的,”在他眼里,没有薪酬的无偿献血宣传服务却要神圣得多。“我们一头是献血者,另一头是等待着血液救命的市民,路上匆忙的对象我都希望他们能够停留走进采血屋。”
可问路的比停留的路人要多很多,一开始,林艾锜会觉得失望和沮丧,但是服务时间长了以后,他也释然,“来问路也好,有交谈的机会也意味着有宣传的机会,宣传是潜移默化,难有直观的回报。如果每位问路的人都能走进采血屋那就好了。”
【用业余时间和热忱去唤醒爱心】
广州血液中心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广州不怕采血工作量大,怕的是没有足够的血可以采。近几年广州的采血基本都是日日清,需要不断地开拓“血源”。发展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也是为了动员更多的人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
以退休十年的凌世涛先生是广州最早的一批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很多人退休后选择安静地享受生活,到处看看异地的风景。
可凌世涛却选择加入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这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不要求任何回报、日晒雨淋地在街头服务无偿献血工作需要队员们有很无私地心态和心境。”因为有“老”的资本和平和的心态,凌先生在宣传工作中更容易说服路人停下来听听他说无偿献血的一些知识。
然而,凌先生表示,让身边的人理解无偿献血需要志愿者坚持和努力。但实际工作中,这些志愿者都很难解决“时间分配”的问题。“他们有一份热忱,希望能够唤醒社会的爱心,让更多人加入献血的队伍。可是他们还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唯一能够支配地只有挤出来的私人时间。”
(来源: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