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艾文秀,是一名部队转业干部,现在在海珠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我从1999年开始献血至今,累计献血52次,累计献血一万零四百毫升。我还是一名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自2012年加入广州市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服务队起,我累计参加献血志愿服务超过3300小时。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者既为献血者们服务,又向市民宣传无偿献血。
说起我的献血经历,其实很平凡。记得是1999年12月,当时我是还是一名军人,刚从外地调到广州某海军部队,偶然经过白云宾馆时看到停在路边的献血车。那时《献血法》刚实施一年多,无偿献血的普及率还不高,我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军人应该率先献血。出于这样的一种朴素的想法,我走上了献血车,在小小的忐忑中顺利地完成了我在广州的第一次献血。献完血休息的时候,透过车窗望着窗外的风景和来往的人群,心情很激动,仿佛看到一个垂危的生命因我小小的举动而重燃生机。我还默默地对自己说,献一次血不算什么,很多人都能做到,能够持之以恒,把无偿献血一直进行下去才是好样的。于是,从此以后,我每年都定期参加献血,从每次献血200毫升到献血400毫升,从献全血到献机采血小板,不知不觉中,献血逐渐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医疗重镇,每年都有大量外地疑难重症病人前来就医,而这些患友又恰恰是临床用血的重点人群,因此广州地区临床用血需求量非常大。我深知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无偿献血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于是我身边的亲友同事们都成了我做“思想工作”的重点对象。我的家人、同事以及许多认识的朋友在我不经意的“闲聊”之后,都先后参加了无偿献血。大家还经常相约元旦、春节去献血,用这种方式过节。我的弟弟累计献血6600毫升,是一名固定献血者。我常常跟他开玩笑说,再不努力,献血记录就要被他追上了。我儿子伏加凯,现就读于广东工业大学,5岁起就陪着我去献血。从初一开始,他在繁忙的学业之外,坚持每周抽出一天参加广州市天河区中信驿站的日常志愿服务,雷打不动,成为中信志愿者驿站年龄最小的注册志愿者。去年高考结束,他心中的第一要事就是在世界献血者日那天,与我一同献血,以这样的形式庆祝自己的18岁成人礼。
2012年的一天,我在献血时看到几位穿着橙色马甲的志愿者在为献血者递上暖心的葡萄糖水,还有的在献血车下面的大帐篷底下为过往的市民宣传献血。与他们闲聊之后,我才得知其中一位是服务队的队长吴言东,他一有时间就到献血点上服务献血者或者培训带教新队员。“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团结起来,我们可以更好为献血者们服务,让更多市民了解无偿献血,加入无偿献血队伍。无偿献血服务队需要你这样的热心人”,吴言东队长对我说。回到家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几天之后,我就提交了申请。经过培训,我很快成为了一名正式队员。在无偿献血服务队这个大家庭里,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宣传和普及献血知识,分享各自的献血经历,通过自身经历向身边人和社会宣传“我献血、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让更多献血者有轻松愉快的献血体验。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最喜欢和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让我明白付出也是一种快乐,能够帮助他人,我很幸福。献血和志愿服务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
由于多年坚持献血,坚持志愿服务,我先后多次获得了广州市、广东省及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五星奖; 广东省红十字会优秀志愿者;广州市天河区青年志愿驿站优秀站长;广州市第六届优秀义工;广州市“18岁成长引路人”,“广州好人”,“广东十大新闻人”20名候选人之一等等荣誉。接过一本本荣誉证书的那一刻,我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十七年前,全世界的无偿献血者们有了第一个自己的节日。从那时起,全世界的无偿献血者每年都朝着一个小目标,一起努力着。今年,世界献血者日的主题是“安全血液,拯救生命”。的确,血液在我们的生命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在今年全球爆发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无偿献血更是急需用血的病患们生命的希望。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每一位践行无偿献血的平凡市民,都会因为他内心怀着这样朴素而伟大的信念而闪闪发亮。人民群众生命无小事,在此,我想呼吁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勇敢地伸出手臂,加入到光荣的无偿献血行列中来!